1、国家层面加强新能源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引导,大力支持光伏发电、新型储能等产业发展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抽水蓄能、电化学等新型储能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对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应对极端事件、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支撑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储能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国家近几年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行业发展。
2021 年 7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作为纲领性文件明确新型储能成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之一,提出主要目标是到 2025 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到 2030 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2021 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推进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加快形成以储能和调峰能力为基础支撑的新增电力装机发展机制。
2022 年 3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该方案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细化重点任务,作出了推动“十四五”新型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总体部署,通过源--网--荷三侧协同发力,促进新型储能与电力系统各环节融合发展,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2022 年 6 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推动其他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促进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多场景应用,有序推动储能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利用水平。
2022 年 8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要求围绕风电装备、太阳能装备、氢能装备、储能装备等电力装备 10个领域,加速发展清洁低碳发电装备,提升输变电装备消纳保障能力。
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支持文件为促进新型储能和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加快构建新能源+新型储能上下游一体化协同发展新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全球光伏产业正处于“风口”,核心部件光伏逆变器产业已呈现出稳定的发展趋势
目前,全球各国均高度重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纷纷出台产业扶持政策,抢占未来新能源时代的战略制高点。在全球各国共同推动下,光伏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光伏发电已逐步成为促进能源多样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源。根据 CPIA 数据,2022 年,全球光伏市场年新增装机容量实现230GW,累计装机容量将突破 1,000GW 大关。2022-2031 年,全球光伏并网装机容量将以年均 8%的速度增长。根据能源局《2022 年光伏发电建设运行情况》。2022 年国内新增并网容量87.4GW,其中集中式36.29GW、分布式总计 51.11GW、户用分布式 25.25GW。光伏装机容量的迅速增长将会带动主产业链及相关逆变器出货量的增加。光伏逆变器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心脏,它将光伏发电系统产生的直流电通过电力电子变换技术转换为生活所需的交流电,是光伏电站最重要的核心部件之一。光伏逆变器的行业发展情况与全球光伏产业的发展趋势一致,近年来保持较快增长。数据显示,全球光伏逆变器出货量由 2017 年的 98.5GW增长至 2021 年的 225.4GW,复合年均增长率为 23.0% , 预 计 2023 年将达281.5GW。
3、新型储能不断发展壮大,锂离子电池储能仍占主导地位
近年来,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新型储能“家族”不断壮大,新型储能技术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新型储能”包括新型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飞轮、压缩空气等。对于电力系统来说,新型储能不但可以提升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还可以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最新发布的《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 2023》提到,截至 2022 年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 870 万千瓦,新增装机同比增长超过 110%,平均储能时长约 2.1 小时,对能源转型的支撑作用已初步显现。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已投产的新型储能装机中,锂离子电池储能仍占主导地位,占比约 94.5%。我国新型储能仍然处于发展初期,不同技术路线新型储能对应的产业链成熟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2022 年全国储能型锂电池产量突破 100GWh,同比增长超过 200%。根据研究机构 EVTank《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 年)》,2022 年,全球储能锂电池总体出货量为 159.3GWh,同比增长 140.3%。其中,中国储能锂电池全年出货量达到 130GWh,占全球出货量的 81.6%,成为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快速增长的驱动因素。